绿色教育研究院欢迎您!
微信公众号

论文园地
PAPER GARDEN

优秀论文
首页 > 论文园地 > 优秀论文

《童诗飞扬,提升语文核心素养》

作者:admin  发布时间:2016-12-30   阅读(107)  
 

童诗飞扬,提升语文核心素养

【摘要】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,适合于儿童听赏、咏诵、阅读的诗歌。它是最适合低年级学习的文学样式,也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文语文教师,要充分认识到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,也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的赏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,积极开展儿童诗教学,让儿童诗栖息语文课堂。引导学生走进儿童诗,展开想象,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优美。笔者在教学时尝试让学生做到:读诗,听听诗歌的声音;谈诗,聊聊诗歌的心声;写诗,尝尝诗歌的味道。让儿童诗的价值在教师的手中重新复活,让诗苗尽情吐绿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。

【关键词】儿童诗  语文课堂  语文核心素养

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,适合于儿童听赏、咏诵、阅读的诗歌。具有情感饱满、想象丰富、构思新巧、语言童趣、意境优美等特点,是最适合低年级学习的文学样式,也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部编本的教材中儿童诗占的比例非常高。单第一册教材中,儿歌、儿童诗(包括古诗)占了整册书的90%,,第二册教材中有十六篇儿童诗。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“诵读儿歌、童谣和浅近的古诗,展开想象,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优美。”教学中,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,让儿童诗的教学更高效,让学生爱上儿童诗,笔者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做了点探索和尝试。

一、读诗,听听诗歌的声音

(一)朗读书籍要过关

读诗,肯定是读优秀的作品。读优秀的儿童诗能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,提升对文字的敏感性,能帮助学生滋润情感,丰富心灵,启发丰富的想象……金波、叶圣陶、林焕彰、金子美玲、高洪波等一大批作家专门为低龄儿童创作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、心理特点的儿歌。这些儿歌都短小精悍、富有童趣、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,因此,最容易被刚入学的学生接受和喜爱。如:林焕彰的《影子》,叶圣陶《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》、《几种树》,金波的《爸爸的鼾声》、《致老鼠》……

(二) 朗读时间要保证

想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,这必然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。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歌,读出诗歌的节奏,读出诗歌中蕴藏的情感,在读中培养语感,在读中情感熏陶。这样的读才是有效的,而不是在学生还没有读通,读顺时就已经草草收场,这样学生只会一无所获,还会影响对诗歌学习的兴趣。读好后还要议一议,评一评,多激励,让学生在朗读时提高兴趣,在兴趣中不断进步。在笔者所教的班里,早晨,学生大声地读《小学语文读本》,《小学语文读本》这本书收集了很多短小、有趣,非常适合低段孩子朗诵的儿童诗。课堂上,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给我们安排的儿童诗。中午吃饭时,我们有滋有味地倾听电脑里播放的儿童诗。不知不觉间,学生与儿童诗的距离越来越近了,阅读量也在逐步增加,对儿童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。同时也为识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。

(三)朗读评价要及时

学生读好后,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,教师适当、适时的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儿童诗的兴趣,提高朗读的信心,敢于在同学、老师面前更多地表现自己。在信心和兴趣中,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、不断进步。当学生没有读到位时教师也可以委婉地提出,并指导学生如何将它读好,在学生有进步时,再给予肯定的鼓励,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失去信心,还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,进而更一步地喜欢上读诗。

在多次朗读中,孩子们就是接受诗的熏陶、诗的洗礼,让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、发芽、生长。

二、谈诗,聊聊诗歌的心声   

在教学中,发现学生仅仅只停留的诗句的表面,无法真正走入诗歌的心中。所以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,理解文本更深层的含义,才能获得更好的感受、体验。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这份深情,走进诗歌的中心,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课堂,采用多种方法感染学生,让学生能走进作者的内心,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,为学生营造一种“我是作者,作者是我”的情感环境,让学生能更热情、更积极地参与课堂,更好地学习任务。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中,要运用不同的方法,不停地激情、聚情、传情。

(一)课始激情--走进文本,扣击内心

 在上一年级上册课文《影子》时,笔者用低年级学生都喜闻乐见的“猜谜”导入,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进来了。在猜谜结束后,我及时让学生观察了自己的影子,你走的时候影子是怎么样的呢?孩子们热情高涨;这时抓住这个兴奋点,让学生带着先前的感受,读一读这篇课文。虽然是第一次集体读这篇课文,但孩子们能读得很有节奏,生动而有趣。在朗读时孩子们的眉宇间都透着笑。学生的情已流露于眼眸间,流露于微笑中,这情感的闸门,无疑已经悄然打开。

(二)课中聚情--推波助澜,掀起高潮

当学生走在作者情感的门口时,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,推波助澜,让高潮在助势、积聚中掀起。笔者在上一年级下册《怎么都快乐》时,当上完第三小节时,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游戏已经跃跃欲试了,此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那么四个人玩,五个人玩,很多人玩时可以玩什么游戏呢?此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。学生七嘴八舌地喊出了自己曾玩过的游戏。这时,学生再去学第四小节,他们的情绪前所未有的高涨。

(三)课尾留情--意犹未尽,乐此不疲

当诗歌教学接近尾声时,学生还深深地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情感中,意犹未尽。此时,教师可借机引导,让学生模仿诗句,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编小诗。学生很快将这份热情和情感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,一首首反映自己的生活的稚气而又灵气的诗就悄然而生了。笔者在上一年级下册《一个接一个》时,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前三个小节继续接下去。有学生这样说:正听着老师讲故事/操场上却响起了放学铃声/唉,要是不放学就好了/不过,回到了家/就能吃妈妈做的饭菜,多么幸福呀!

这样的诗歌学习,学生的情在课开始的时候被激发,在课中高潮处被凝聚,在课尾时又从文本转向生活,让学生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,实现“语文既生活”的目标。

三、写诗,尝尝诗歌的味道

(一)模仿为起点,打开创作之门

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讲,仿写是从读到写最好的桥梁,它大大地降低了写诗的难度,让学生的畏惧心理得以消除,让孩子在轻松、愉快的氛围中读诗写诗。在教学中,对于孩子特别喜欢,又非常贴近孩子生活的诗,在欣赏理解后,可以让孩子来替换其中的几个词语进行模仿。如:“草芽尖尖,他对小鸟说:‘我是春天’”,学生就换成“燕子叽叽,他对树叶说,‘我是春天’”。又如在读《谁和谁好》时,让学生创作模仿了一段。有学生这样写:谁和谁好?蛀虫和大米好,大米在哪里,蛀虫就在哪里。在模仿中,教师需要寻找合适的练习点,多次、不同类型地进行练习。由陌生到熟悉,再由熟悉到熟练,逐步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。

(二)生活为源泉,浇灌创作灵感
   
儿童诗创作的源泉是什么?生活。儿童在生活中,玩耍中不断地对事物产生新奇的感受,细心地观察生活,感受生活中的美好。这样儿童诗创作的源泉会源源不断地涌现。在诗歌教学中,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,多体验,多感受,多思考,将所看、所想融于儿童诗。看到秋天从枝头飘落的树叶时,应让学生展开想象,这飘落的树叶像什么?他们为什么飘落呢?此时孩子就有了灵感,诗歌就此诞生了:风儿、树叶真淘气/站在枝头你追我打/咦,树叶去哪了/变成蝴蝶飞走了。简简单单的几句,充满了童趣,这是学生触摸生活后,将生活通过细致地观察,丰富的想象,凝结成了一颗颗稚嫩的、宝贵的诗歌之果。

(三)想象为画笔,点染创作色彩

读一首好诗,总能能孩子带来无限的想象,为创作儿童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。比如学完三年级上册课文《听听,秋的声音》后,笔者就让学生想象:“你还听到过哪些秋的声音呢?”学生以课文为依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,对秋天独有的声音进行联想,把联想所得带到诗歌创作中。有学生这样写:听听,秋的声音,露珠调皮地眨眨眼睛,“吧嗒吧嗒”,是秋姐姐弹奏的音符。听听,秋的声音,秋雨姑娘挥挥手,“淅沥淅沥”,是和夏天告别的旋律。此外还有《我想》《假如》等儿童诗,都是以生活为原点,通过丰富的想象反应了儿童的内心对生活观察和想象,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。在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中,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想象相结合,让儿童诗变得色彩斑斓。

(四)鼓励为臂助,点收创作成果

培养学生创作儿童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,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创作的平台,让学生在展示中建立自信,享受创作儿童诗带来的成就感。如笔者所在的班级里,曾用图诗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创作,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画成一幅画,再根据这幅画创作一首儿童诗,并定期进行“小诗人”儿童诗创作比赛,让学生将近期写的儿童诗读一读,品一品,论一论,选出最优秀的创作者成为小诗人。并将好的作品制作成小报,张贴在班级的布告栏中,或发在班级的微信圈里。经过几期的比赛后,学生创作儿童诗的热情高涨。在课堂上学完一首新的儿童诗后,或遇到高兴、新奇……的事时,就迫不及待地想写一写了。久而久之,创作儿童诗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了。

在我们教室北侧墙上,贴满了学生诗配画的作品。南面墙上,是“童诗飞扬”,发表学生创作的诗歌,为培养学生学习和创造儿童诗人兴趣,笔者还重视教室标语的诗化。如为让学生不在教室高声喧哗,笔者张贴了“让山泉般的声音在教室流淌”;为让学生懂得为别人着想,笔者张贴了“请每天在同学心里开朵娇艳的花”;为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,笔者张贴了“书像一块巧克力,吃了甜在心里”。笔者会针对不同时段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换不同的诗化标语,从而培养了学生的“诗趣”。

一首优秀的儿童诗,会一直停留在孩子心中,陪着他们一起成长。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,带领着孩子们去触摸更多的儿童诗,让儿童诗装扮孩子们的童年,因为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美好、永恒的礼物。让儿童诗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启一条绿色通道,引领着孩子们不断地求真,求善,求美,更加健康、快乐地体验学习之美、生活之美!让儿童诗的价值在教师的手中重新复活,让诗苗尽情吐绿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。

参考文献:

[1]陈莉.读诗给儿童补充精神维生素——访著名儿童诗人金波[N].中国教育报,2005-01-20(6).

[2]郑光中.幼儿文学教程[M].成都:四川民族出版社,1998:137.

[3]霍玉英.小学中文科教师“内容教学知识”研究[M ] / /周汉光. 语文教育新动向.香港:中文大学,2000:143-154.

[4]霍玉英.童诗教学:审美教育的三种境界[J].基础教育学报, 2003,12(1):11-30.

[5]丁曲.螃蟹[M]//刘育贤.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.郑州:海燕出版社,1993.

返回列表

上一篇:已经没有了

下一篇:《课标下的中考数学备考实践与思考》

收缩

咨询热线:

010-59461958